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解读“蓝瑞明现象”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2 月 7 日 0 时 7 分 40 秒  
来源: 大洋网   2008-12-29 14:20:00

 

杨振宁-蓝瑞明


 

 

省实老师到香港听蓝教授讲课


    你好!
    我是1968年的广州“老三届”知青(母校:广东实验中学),到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五一农场“上山下乡”;1978年带20元,到香港读书和创业至今。
    到香港后,我每天看两份报纸;十几年前,我开始增加了长期定购《广州日报》,非常喜欢,从来没有漏看过一份。
    看到贵报《风雨知青40年》征文的消息,现把文章(供参考或者摘抄)和相应的照片给贵报传去。
    祝贵报越办越好!
    广东海外联谊会 常务理事
    广州海外联谊 理 事
    香港读者
    蓝瑞明 教授
    2008-12-28
    蓝瑞明教授 简介
    五十年代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贫困山区。
    考入广东省实验中学,成绩优异。任广东省少年田径队员(撑杆跳);多次在市、区的歌唱、数学、普通话、象棋比赛中获奖。
    1968年上山下乡至广东徐闻县五一农场,艰苦劳动之余,刻苦自学。69年首创业余“知青商店”获成功;工资破格提升二级。
    1972年写论文《广东徐闻地区癌症的特殊规律》寄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首届肿瘤防治工作会议上宣读,受到领导、专家高度重视。中科院派周考珍等三位专家来五一农场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轰动一时。
    1978年申请到香港定居,边打工边攻读MBA课程。先后任搬运工、地铁测量。在著名的海城、珠城、大三元大酒楼,从扫地工到总经理仅历时三年九个月,创造了打工仔快速升职的传奇。
    1985年,将打工得来的7万元创业,开第一家首饰小店。
    1991年,扩充为10余家首饰连锁店,并经营印尼纸浆进口。
    1992年,经营音响器材进口,生意遍大江南北。
    1996年起编写《创业、管理、教育》系列课程,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在中山大学、华中理工、华中师范、江西师范、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嘉应大学、仲恺农学院、江汉石油学院、荆州师范、湖北农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阳江技术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广州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国际商学院、内地高级培训班等讲课,场场爆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至今听课的学生约62,000人。
    2001年11月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聘为客座研究员(聘书:港-001号);研究方向:思维学 / 抗衰老。
    1997年7月任香港庆回归三万人大游行总指挥,表现了卓越组织能力。香港回归祖国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照片和文章。
    任香港青年访京一团团长,分别受胡锦涛、李克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开发经销中成药“心脑瑞”、“天兰丹”等多种畅销药获成功。
    1998年国庆节访京团,受钱其琛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1999年荣任香港特区的国庆50周年天安门观礼代表,出席人民大会堂的50周年盛大国宴。
    从台湾引进新科技,在广东粤北、粤西等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台湾优质水果;在广东电白县海边大面积养殖“中国最美味”的南美白对虾;在广东遂溪县建立出口日本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基地,逐年发展扩大。
    立志用新科技、新思维“第二次上山下乡”,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广新科技,与农民共同富裕,就是最好的“扶贫”。
    2000年被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名人录》入选,入选理由:“知青— 企业家 — 教授 — 歌手第一人”。
    96年起,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华娱卫视、广东、广州、深圳、陕西等电视台采访;二十几次接受了《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中华儿女》、《文汇报》、《大公报》、《紫荆》、《深圳青年》等报刊采访。中新社《今日华人》九千字的长篇报道《解读“蓝瑞明现象”》被评为05年最佳人物采访、最具可读性文章。
    近五年应邀在香港、北京、武汉、宜昌、荆州、广州、深圳、湛江、清远、赣州、郑州、成都、广西博白、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唱中国客家民歌,获轰动效应,其抒情男高音声情并茂、音色甜美,大受欢迎,每年公开表演几十场。多次担任大型联欢晚会主持人,台风高雅,谈吐清晰、幽默,被许多知名人士誉为“客家歌王”和“金牌司仪”。
    近年,中央、广东、广州、郑州、赣州、湛江、梅州、大埔等电视台及中央、海峡之声、广州、梅州、佛山、湛江等广播电台,几十次播出其演唱的成名歌曲《我是客家人》和《客家围屋之歌》、《先贤黄遵宪》,均深受好评,收到海内外许多歌迷来信、来电或电台点唱。
    其个人CD专辑《我是客家人》02年已由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向国内外发行(国语、客家语、粤语、日语、印尼语演唱15首名曲),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曾宪梓博士为蓝瑞明第一张CD封面题辞。
    个人第二张CD《客家围屋之歌》07年春已由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余国春太平绅士为新唱片封面题辞。
    《蓝瑞明抗衰老秘诀与舞台演唱》DVD,正在拍摄制作中,将于09年出版。
    蓝瑞明“50余岁的年纪,40余岁的相貌,30余岁的身体,20余岁的朝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戒骄戒躁,不断奋斗,不断进步。
    (部份职务) 蓝宝城有限公司 董事长
    香港国际商学院 院 长
    深圳市保健科技学会 高级顾问 /专家
    陕西省政协 委 员
    湛江市政协 常 委
    香港抒情男高音 歌唱家 / 客家歌王
    2008年12月8日
    解读“蓝瑞明现象”
    —— 记知青、企业家、歌唱家 蓝瑞明教授
    (此文由蓝瑞明口述,陈应学笔录,最后再由蓝瑞明修改。发表于《今日华人—2005》)
    他有过屡受打击的少年境遇,他有过追求卓越的“知青”经历,他有着扬帆商海的创业历程,他有着咏叹生活的艺术追求……面对少年时代的“一波三折”,他曾许下誓言:“付出三倍于人的努力,一定要做到超优秀!”;豆蔻年华时的他不愿墨守成规,曾用满腔激情,诠注了“人生难得一博”的真正涵义。
    现在,是企业家的他,用优美的歌声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是歌唱家的他,用商场的成就履行着报国的义举;是大学客座教授的他,用满载人生哲理的思想,启迪着千万学子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他就是著名客藉旅港实业家蓝瑞明先生。他用进取的品格和神奇的魅力,将“知青”、“企业家”、“MBA教授”、“歌唱家”的人生经历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令人称赞的“蓝瑞明现象”。
    他用自己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向世人演绎了一出当代中国版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 题 记
    蓝瑞明先生是一位具有亲和力和幽默感的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浓郁的故事性、缜密的逻辑性和连贯的根脉性。
    往事不管悲或喜,成功或失败,他俱以平常心面对。平常的语气于悲处不哀伤,于喜处不张扬,于失败不失乐观,于成功不失谦逊。在他的侃侃而谈中,往事如歌,如诗,亦如画。或许,正是这样一位乐观豁达、虚怀若谷、充满阳光的儒雅之士,才能博百家之功,集百家之长于一身。
    于是,笔者对于“蓝瑞明现象”的解读,亦如歌般聆听,如诗般品味,如画般欣赏,更如书般分章分篇去细细品读。
    少年篇:“一波三折”砺壮志
    蓝瑞明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的贫困山区。五十年代初,父亲在迭起的政治风波中,被错误关押了四年。直至1987年8月,广州军区政治部为其父进行了高规格的平反。可惜在一年前,带着12,923天的漫长等待,父亲永远走了……
    当捧着平反的文件,在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时,他想起了忍辱负重35年;为父亲恢复名誉奔波8年的情景……他含着苦涩的泪水,轻轻地说:“爸,你平反了,你已是革命离休干部……儿子为你做到了,你就瞑目安息吧!”
    悲苍的诉说,回荡在无言而冰冷的墓碑前。
    出生仅11个月的他,就与外婆相依为命。四岁那年,外婆带他到了广州。
    慈祥善良的外婆是新加坡归侨,待他若掌上明珠,使他缺少父爱和母爱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份温暖,增添了一缕温馨的阳光。当外婆的疼爱使小舅舅不开心时,几乎目不识丁的外婆就含笑说:“你读书会年年考头名吗?”
    天真活泼的蓝瑞明,本应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快乐童年,但父亲所遭受的政治风波,在那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使他的成长经历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曲折,更多了一份人生的酸甜苦辣。
    幼小的蓝瑞明想不到,人生第一次打击,来自他最要好的同学李德修。
    小学二年级时,从善良朴实的外婆口中,李德修探知了他父亲被关押的事,在许诺“不往外说”的那刻起,李德修就把“秘密”作为自己的“胜利成果”,到处炫耀宣传。不久,“劳改犯儿子”铺天盖地砸向蓝瑞明幼小的心灵,成了他的代号。开始不知谁在背后泼自己的脏水,等知道了前因后果,他愤怒了。
    他许下誓言:“劳改犯的儿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我要报复!” 把愤怒默默埋藏在心底,化作学习进取的强大动力。
    这件事后来被他称之为“李德修事件”。
    这是蓝瑞明性格转变的里程碑,也是意志趋于成熟的分界线。多年后回忆此事,他并不心存芥蒂,而是满心感激:“这次打击让我在流言蜚语中坚强了意志,我知道只有努力再努力,才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水激石则柔,人激志则刚。我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挺立。”
    可以说,没有当年“李德修事件”,就没有今天“蓝瑞明现象”。
    有道是“阴天偏逢连绵雨”……小学五年级,因蓝瑞明的综合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应试教育的年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和他自强自律、奋发向上的性格密不可分。
    文德东小学张凤屏校长非常喜爱这个全面发展、敢于毛遂自荐当班长,有强烈领袖气质的优秀学生。当全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招生时,她第一个想到了推荐蓝瑞明。
    以长江为界,南、北方各仅有40个名额的苛刻条件下,在数千各路精英中的精英努力冲挤“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他综合成绩高居南方考区前十名。当张校长欣喜地通知他准备上大学的行囊时,无情的退档停止了他迈向大学的脚步,原因只有一个:“家庭出身不好!”
    在那个以“出身”决定命运的年代,尽管他是广州东山区“优秀班长”、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标兵”;多次获数学、普通话朗诵、歌唱比赛的冠军;是广州少年宫红领巾合唱团领唱之一,11岁就登上电视台唱歌的品学兼优的英俊少年……“家庭出身”依然断送了他所梦想的外交官的仕途。
    少年大学梦的破灭,改变了蓝瑞明的人生轨迹,成为他难以忘怀的打击。“我没路可走了,只有付出更大努力,让中国最好的大学为我敞开大门。”
    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与超人的毅力,他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1964年仅在广州全市招生160人的广东省实验学校(原中山大学附中)。极度的勤奋和努力,他以数学满分,语文为范文的特优成绩,又幸运遇到极其爱才的招生负责人邝老师,“劳改犯的儿子”流着热泪,终于踏上了这所培养了七位院士的著名中学的台阶。
    次年,他入选广东少年业余田径队,在曾获全国冠军的运动健将 — 徐体权教练的精心指导下,撑杆跳高成绩名列全省第二。
    2004年省实验中学80周年大庆,他的名字和照片,与抗非典英雄 — 钟南山院士等14位校友一起,载入了这所著名中学辉煌的校史室。
    1972年,在煤油灯下自学成才的蓝瑞明,靠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难以想象的毅力,写出的《广东徐闻地区癌症的特殊规律》学术论文,在北京的首届全国肿瘤防治工作大会上宣读,被中科院有关领导推荐到医科大学深造。五一农场的何一光、赖柏林、张德禄三位领导称“需要研究研究”,屈指一算,至今已“研究”了32年,可惜领导还没把研究结果通知他。
    在那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一切以“家庭出身”划线的特殊年代,并没有让蓝瑞明气馁:“我感谢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人要有志气,敢于吃苦,善于吃苦,才能走好人生之路,才能走得精彩!”
    履受打击的蓝瑞明,一直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艰苦的知青生涯,尽管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动十几小时,还吃不饱,不少城市知青想家而流泪,但蓝瑞明清脆的笛声和甜美的歌声,一直回荡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
    他没有通过少年大学生而走向仕途;他没有通过令著名肿瘤专家惊叹的论文而成为医学界的顶级专家;他没有通过令监考老师赞赏的抒情男高音,而走进音乐学院的艺术殿堂……但他却走出了一条博学广用、多才多艺之路,奠定了“蓝瑞明现象”的基础。
    知青篇: 追求卓越从兹始
    1968年全国千万中学生上山下乡。11月7日,蓝瑞明来到了广东徐闻县五一农场,开始了劳动强度极大又吃不饱的十年艰苦的知青生涯。
    一年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二队,买火柴、香烟到场部需要往返16公里,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工作。他向领导提议借500元,自己用业余时间,在连队开一家“知青商店”,场部领导觉得很好,很快就批准了。
    1969年12月1日“知青商店”开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效果非常好。一个具有原始“商品意识”的知青,晚上6-7点开店,每天一小时营业,业余所赚取的4%佣金,竟然超过了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所得的20元工资。
    他把每月赚取的几十元全部上缴给集体食堂加菜,因而被评为“场部学毛著积极分子”,工资破格连升两级,加上班长职务津贴每月共28元,成为知青中的“高薪阶层”。
    蓝瑞明的十年知青生涯,最大的成绩莫过于《广东徐闻地区癌症的特殊规律》学术论文的发表。论文所浸透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思维和毅力。
    1972年初,二队罗仲熙书记不幸得了食道癌。探望过程中,大家都在安慰病人,蓝瑞明探病的同时,还向罗书记询问和调查其他患者的资料。在反复的分析研究中,他突然发现,与罗仲熙同时留医的6位癌症病人中,为什么没有一人割过橡胶?
    他决心解开这个谜。
    科学是严谨的,必须严格论证。他想了一条捷径,到场部医院查看自1953年建场至今的20年病历,即可一目了然。
    蓝瑞明向医院曾德明主任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训话:“你读过几年书?你有多少医学知识?老老实实回去割橡胶,做人要脚踏实地,知道吗!”
    阻止他查病历档案的“禁令”,并没有停止他寻求答案的脚步。他坚信:人生难得一搏!难道“能说、能写、能扛200斤”,就不叫“脚踏实地”吗?
    每月仅有的两天休息,知青大都在洗衣服、睡懒觉,蓝瑞明却几乎没休息,他走遍了方圆几十里,访问了不知多少家庭和死者遗属,终于查到23个癌症患者,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占职工总数七成的2千余名橡胶工中,20年间竟没有一人得癌症!
    此结果在医院病历中,只需半小时就可查到,而蓝瑞明却用了半年。付出的代价是右脚小腿一条长长的疤痕 :在一次调查后摸黑回来的途中,因路滑摔倒,被路旁尖利的石头割破见骨,流了很多很多血,流下永久的纪念……
    煤油灯下,他写出了长达13页的学术论文,得出初步结论 :橡胶工“不患癌症”,与其他工种的最大差异性:每天必接触到强烈刺激眼睛与鼻子的化学物质“氨水+乙炔气”……可惜在当时文革“读书无用论”的时代,没有一家刊物愿刊登一个名不经传“小人物”的文章。
    1972年11月6日,他投稿到中国科学院。次年的7月5日及随后,他先后收到中科院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的两封函件,说文章已被采用,稍后将有专家来五一农场实地考察论证。
    1973年10月4日,当中科院派出周孝珍等三位著名肿瘤专家,千里迢迢来到雷州半岛橡胶林,见到他这位目光炯炯的自学成才知青时,十分惊讶:“你仅读了初中,可是写了连医科大学生都难以完成的论文啊!” 周孝珍等著名专家与蓝瑞明彻夜畅谈。
    这篇被专家们好评的文章,在不久前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肿瘤防治工作会议上,成为仅有的三篇大会宣读论文之一,引起了“国医圣手”的强烈关注。
    五一农场轰动了!几十里外的勇士农场、南华农场也轰动了!
    追求卓越并身体力行者,一定是想人先,走在前。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经商篇:扬帆商海击浊浪
    1978年5月22日,怀揣20元港币的蓝瑞明只身来到香港。在舅舅的工厂,他以300元的杂工工资,做着薪酬700元的技工工作:在超高温下操纵塑料机器和更换模具。首次领工资时,舅舅扣了他200元,理由是到港那天,舅舅买了一块80元的上海手表和几件廉价衣裤给他,当时却没说要扣工资。
    在香港这个充斥金钱和物欲的社会,他初次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发誓:“我要出人头地,闯出自己的事业,将来一定善待员工!”
    他离开舅舅的塑料厂,开始了艰苦、曲折的创业之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蓝瑞明,为了解香港的街道和商业环境,每次出工时都携带地图。从大兴纸品厂的搬运工,长沙湾地铁建造的测量工,到海城大酒楼的扫地工,他经受着人生中最艰苦的考验。每次送货给客户,无论是电子厂、制衣厂还是洋行,他总是仔细观察不同行业的工作流程。当劳累一天,别人在鼾睡,或做着赌钱发财梦的时候,他悄然拿出课本,在狭窄的工棚中,利用荧荧灯光,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份,边打工边攻读MBA,他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年零九个月之后,当别人还依然做搬运或扫地工时,蓝瑞明在人们惊诧的目光里,当上了酒楼总经理,管理着300余人。超人的勤奋,独创的管理模式,使钟老板十分欣赏,后来还委任他当了香港大三元酒楼的持牌人。
    同样是三年,胸无大志的人只会得过且过,或碌碌无为混日子;或在酒精麻醉中浪费青春;或在赛马场上做发财梦……对蓝瑞明来说,三年是他设计和构造创业蓝图的过程。他的笔是时间,颜料是知识,他的MBA知识,铺就了走向酒楼高级管理的红地毯。
    几费周折,几经打拼,蓝瑞明终于在高级CZ半宝石行业寻得了商机。1985年11月,他将酒楼打工数年积累的7万港币,投入到首饰行业。第一家小店首年告捷,获4倍的回报率。次年开办了第二家分店。
    面对膨胀的财富趾高气扬的人,那只是“暴发户”。只有真正冷静的人,才是商场的好猎手。他再一次寻找商机。
    1989年香港回归恐慌症盛行,当不少商人纷纷移民他国时,再一次狩猎的蓝瑞明及时出击,把同行的几家店以低于半价收购下来,既解决了同行急于兑现移民的困难,也奠定了“蓝宝城”在人造首饰业的地位。为了将销售网络覆盖人流集中的商业区,他一改传统商店的经营模式,历尽旁人无法体会的艰辛,终于使“BCL意大利首饰”专柜,成功遍布港九各大百货公司。
    从不自满,努力上进,从成功走向成功,得益于蓝瑞明能从众人皆知的事情中,悟得商机,及时把握机会。
    当大兴安岭持续几个月的特大火灾后,内地纸浆短缺,他涉足纸浆业。为了与日本某跨国上市公司竞争经销权,他五天内通宵苦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工艺教科书,懂得了“硫酸盐 / 亚硫酸盐”工艺;懂得了“长纤维 — 针叶 / 短纤维 — 阔叶”;懂得了“国际风干吨与白度标准”……
    蓝瑞明以他的自信与专业知识,十分钟内成功说服了印尼巨富陈江和,并比日本公司抢先了半年,从印尼棉兰购进针叶木纸浆,进口广东江门、湛江和吉林(已成为他MBA讲学的精彩案例之一:《鸡蛋碰赢了石头》)。
    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他抓住内地卡拉OK热的潮流,把纸浆赚取的资金,投资音响设备批发业,生意红遍大江南北。
    如果说,进军人造首饰行业,是蓝瑞明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那么他灵活转向投资,进入高科技行业,则是他事业迈向高级阶段的根本性蜕变。
    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则是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重中之重。熟知经济发展史的蓝瑞明非常清楚,只有从事高科技产业,才是企业永葆青春的驻颜秘方。
    他与香港梁、李两位著名医生合作,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协助下,从清皇宫秘方中,研究开发了抗癌特效中成药“天兰丹”;治疗糖尿病的特效中成药“糖康灵”:治疗乙肝的新药“肝康灵”……
    最为成功的,是与著名心脑血管专家吉玲教授合作,提取千年古松树的精华(松针精油、前花青素、松针黄酮),开发、推广心脑血管的特效中成药“心脑瑞”,产品远销香港、美国、加拿大、印尼……,一度供不应求,深受海内外病患者及医生的好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题词“松针革命!”;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激动的说:“松针给了我新的生命!”
    他学习以色列养鱼技术的真经,借鉴越南养鱼技术,结合内地大学的科研成果,研制出独特的“蓝氏养鱼法”。用养鱼新技术所饲养的石斑鱼,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品质,味道媲美于天然海鱼,价格却大大低于天然海鱼,实在是人见人爱的“新新鱼类”。
    他种植反季节蔬菜——马来亚槟榔香芋,在3年内从三十亩发展到今年的近二千亩。引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场,明年将再次扩大投产。
    种种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使蓝瑞明的商船风帆高耸,即使在九七金融风浪受到了相当损失,他也能“商船踏浪顺潮流,迎驾东风扬巨帆。”现在,蓝瑞明正带领着他的“蓝宝城、民丰农业、蓝氏鱼业”等公司,遨游在商海前列。
    从20元港币到涉足多种行业,开办多家实业公司,他用一句很经典的语句概括了自己的经商历程:“走向天堂要经过地狱之门,千金难买少年穷!”
    报国篇:客家情怀赤子心
    作为一名客家人,蓝瑞明禀承客家人的爱国爱乡传统。事业有成后,他深深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虽然自幼离开梅州山区,蓝瑞明仍然不忘绿叶对根的情怀。他捐资在山村修水泥路、创老人之家、建自来水塔,使全村数百人受益。他带头捐资建电视差转台,使山里人也看上了清晰的电视。不仅在梅州,凡是认为祖国需要他出一份力、发一份光的地方,都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湖北,他读报得知监利县一对残疾夫妇,靠捡破烂的微薄收入,抚养在垃圾筒检来的弃婴后,寄去6,000元给那对夫妻,后来还资助那名弃婴考大学直至毕业的全部费用。当年的弃婴杨天宝已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同时兼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湛江市和徐闻县政协常委、广州荔湾区政协委员的蓝瑞明,在打点自己生意同时,不忘参政议政,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在省、市政协的7次大会发言,每次都被多次掌声打断,被政协委员们誉为“最精彩的大会发言”。
    为了给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招商平台,他不顾事务繁重,身兼广东省、陕西省、广州市、湛江市的海外联谊会工作。在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梅州联会等数十种社会职位中,无论任副会长、常务理事还是会董、委员,他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大陆和香港及海外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九七庆回归,他任三万人大游行的总指挥;香港回归祖国当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正中位置,刊登了他的文章和照片;
    国庆48周年,作为香港青年访京团一团团长的他,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受到中央领导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在办公室接见了他。
    国庆49周年,副总理钱其琛在北京接见17位香港杰出青年领袖,他是其中之一;
    国庆50周年,他被邀请为北京天安门观礼代表,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典礼,出席了人民大会堂的盛大国宴。
    在香港,他成为青年人认识祖国和热爱祖国的表率;在祖国大陆,他为青年人了解香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香港青年协进会的副会长,他多次带领香港青年领袖回内地访问;他主持了8场免费的普通话培训班,培养香港青年的爱国情感。
    作为香港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香港大学MBA客座导师以及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嘉应学院、广东仲恺农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他把MBA理论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结合,汇编成《创业、管理、教育》系列讲座。他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极具演讲天赋的口才,为两地大学生迈向成功之路,提供了一盏航标灯。每到他教授课程,几乎场场爆满,目前为止,已有4万余大学生、在职干部听过他的精彩讲课,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诸多的社会公益职务,不能给蓝瑞明带来任何经济利益,还要出钱出力,但他爱国报国的赤子丹心,完全融入其中,乐在其中。
    虽名类不同,但主题一致:“我要回报祖国!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祖国强盛,中华儿女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人的光荣。”这不但是蓝瑞明的夙愿,更是无数旅居异乡,情系祖国的客家人的共同心声。
    艺术篇:不为名利只为情
    少年时代,蓝瑞明曾是广州市少年宫小海鸥合唱团的领唱。或许正是这一经历,孕育了他和歌唱艺术难舍的情结。当知青时,他曾有机会进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因为家庭出身,有关领导说“要研究研究”,这一“研究”已过去了33年,还没有任何消息。
    因此内地少了一位歌唱家,香港则多了一位董事长。
    一次次的人生曲折,没有泯灭他的音乐情结,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决心。一个农村娃,听着山歌出生,唱着山歌长大。他最朴实的梦想,莫过于向世人展现客家人优美的歌喉,享受音乐的纯天然之美。
    “出身”扼杀了他的理想,也扼杀了那个时代无数年轻人的梦。他对蓝天白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舞台!”
    1988年,他结识了恩师 —— 中国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老师及刘锦兰老师。老师的指导和本身极好的艺术天赋,使他很快领悟到歌唱艺术的真谛。
    “别人三个月才能学到的技巧,我30分钟就基本掌握了。我问吴老师,如果现在才18岁,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吗?”“肯定能,你现在就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一、二年级的水平。”老师的教诲,蓝瑞明终生感激铭记。
    天赋只是通往艺术的通行证,勤奋才是实现理想的推动力。
    多少个宁静夜晚,他反复阅读音乐书籍;多少个闲暇时间,他努力发声练丹田气,歌艺不断进步。悟透并熟练掌握独特的“民族+美声”混合唱法后,他主攻中国民歌,演唱了闻名遐迩的南国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按好友张明敏的话说:“蓝瑞明在北京长城一曲成名”。
    1996年,他在香港演艺学院,以一首《我爱你,塞北的雪》获得如雷掌声,让香港市民认识了中国民歌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位香港本土的“企业家民歌王”。
    1999年,中央电视台、梅州市政府和深圳大学联合拍摄客家人的纪实电视系列片,主题歌为《我是客家人》。香港星光集团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林光如慧眼识珠,推荐蓝瑞明演唱了这首饱含客家人对家乡深情和爱恋的歌曲,成为他歌唱艺术的代表作。凡是客家人的集会,这首歌使许多人心潮起伏,流下热泪。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几十次播出后,万里之外的印尼、马来西亚、毛里求斯……都有了他的歌迷。在名流荟萃的晚会上,他的歌声令霍英东、董建华等社会知名人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中联办高祀仁主任为他起了一个名字:“蓝歌唱家”。
    《我是客家人》在2001年被刻录成蓝瑞明第一张个人唱片的主题歌曲,曾宪梓博士欣然为CD封面题辞。这张灌录了他主唱15首的抒情歌曲,从发行的那刻起,就广受欢迎。一次在佛山南海讲课后签名售CD,一下竟售出700余张。他用普通话、客家话、粤语、印尼语、日本语演唱的中外名曲,慷慨激扬而不失浪漫情调,悲情深沉而不失热血澎湃。
    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于名利,他通过几十年努力都逐渐实现,已无需通过展现歌唱艺术,来提升自己的名气,或带来更多经济效益。2003年7月13日,为拯救被石灰严重烧伤无钱医治,医院拒收而生命垂危的4岁农村小女孩廖小妹,他将CD碟签名义卖捐款,感动了廉江市的父老乡亲……小女孩最终得救了!
    他为什么还孜孜不倦,追求歌唱艺术呢?因为爱,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因为情,对客家乡亲的一片深情。正是情和爱,使他用心灵演绎着民族歌曲的艺术精髓,令他的歌声特别感人。
    如果说歌唱艺术,源于他的爱国爱乡之情,那么他的养生艺术,则是基于对生命的热爱。“知青生涯浪费了我10年最宝贵的青春,只有身体特别健康,我才能做更多事,要把10年光阴抢回来。”
    蓝瑞明的养生之道其实很简单,笔者斗胆借他的语言编一首《养生歌》:
    “清晨多梳头,发丝黑如油;早上两杯水,淡淡肠胃走;餐餐七成饱,精力更加好;常服心脑瑞,天天洗血液;洗澡热冷水,血管不会萎;冬天少盖被,长命又百岁……”语言平实通俗,充分阐述了他大雅的养生之道。难怪大学生们称呼蓝教授“50岁年纪,40岁样子,30岁身体,20岁朝气”。
    艺术,没有止境。歌唱艺术如此,养生之道亦然。在艺术追求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感人。蓝瑞明登上了艺术大舞台,也登上了人生的新境界。
    结 语
    从少年的苦难到青年时代的磨砺,从实业报国的情感到音乐艺术的追求,从 “蓝瑞明养生法” 到大学生的偶像……我们书写了独特的“蓝瑞明现象”,同时又在思考着“蓝瑞明现象”……
    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现象的本质,那就是“终生学习,善于学习,倔强的性格,顽强的毅力,永不满足的追求!”
    丰富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人生成就,寥寥数言,还不能将蓝瑞明的人生精彩故事完全展现,例如:“三角钱去见毛泽东”、“垃圾桶检到的《第一桶金》……” 我们只能选取其中最有代表,也最为华丽的篇章。他的故事及其现象,也许能够激发当代年轻人的意志,造就更多具有“蓝瑞明现象”的优秀人物。
    如果中国有千万个“蓝瑞明”,祖国岂能不更加强盛,民族焉能不卓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他的故事所蕴藏的涵义,使我们初步读懂了中国版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他说,还有许许多多事没完成,因此他要健康地活到120岁,成为香港最长寿的
    人。他不断研究“抗衰老秘诀”,心中有一个愿望:从80岁起,每5年开一次个人演唱会《夕阳还是那么灿烂》 ;到他100岁生日时,开“百岁歌唱家个人演唱会”,并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相信他这个最新的誓言吗?
    别忘了,他当年的誓言,也曾被不少人讥笑为“狂妄!”
    他还准备在未来的墓志铭上,刻上这么一段:
    “终于可以躺下休息的人,他曾走过这样的路:
    农村娃—知青—企业家—教授—社会活动家—歌唱家—作家 ……
    他没有枉费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