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绿色崛起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8 月 30 日 21 时 59 分 26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本报记者 曾海鹰 肖根平 特约记者 罗伟章   2008-6-27
    夏日的梅州,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生机勃勃。6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到梅州,深入企业、园区、老区、学校、防洪工程,全面了解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让梅州干群高兴的是,汪洋认为:“梅州提出的‘绿色崛起’,就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积极、主动的探索,是结合梅州实际进行的探索,是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的重要成果,值得充分肯定、积极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前排中)在东山教育基地视察。

 

    博敏的启示:


    良好环境有强大的吸引力

    23日下午4时35分,酷暑当头,从广州长途跋涉抵达梅州的汪洋和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一行,一身便装来到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视察。在开发区内的博敏电子有限公司,汪洋观看了《抓住机遇创新思路——打造绿色产业转移示范园》录像片。他一边看,一边听市委书记刘日知的补充汇报,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随后,汪洋在市领导刘日知、李嘉、陈小山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博敏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该公司是由深圳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印制板加工总产值达到1.3亿元。目前,该公司二期工程厂房主体、装修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试产,全面投产后年加工产值将达到7亿元。

    汪洋一边听该公司董事长徐缓的介绍一边视察,不时和生产线上的工人谈一谈。

    生产线上,来自梅县南口镇的工人罗志祥回答汪洋:“我进厂半年多了。现在收入基本稳定在1400至1500元之间,还可以照顾父母。”作为一名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他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

    “深圳的工资高,条件也好,你为什么要到梅州来?”听说工人李志忠是从深圳过来的,汪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李志忠回答说:“我在深圳做了三年多,都是做电子产品。虽然在深圳的收入要高一些,但梅州的环境好。”

    汪洋听了,连说没想到:“你也讲环境啊?梅州哪些环境好?”

    李志忠说:“这里环境污染少,空气很好。社会治安也好啊,生活中的开支也不大。”

    徐缓告诉汪洋,深圳电价是每千瓦时七毛多,这里的电价是六毛多;深圳的工人工资是2000元左右,这里是1000多元;深圳的水,加上污水处理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10块钱一吨,在这里,水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土地价格的区别,算起来成本相差十几倍都不止。虽然工人工资低一些,但他们的日常交通、食宿等支出也少了很多,实际收入还是增加了。因此,很多原来深圳厂的工人都想到梅州厂来工作,有些工人是借节日的时机,从外面来梅州面试、求职。汪洋问他:“那你这个运输成本高了,怎么解决?”徐缓回答说:“电路板运输成本很少,运输费用不算高。”汪洋又问:“下一步你怎么判断?”徐缓说:“将来可能会慢慢过来。这是一个趋势,可能会成为潮流。”汪洋高兴地说:“你的回答更坚定了我们抓‘双转移’的信心!”

    在对梅州进行了更深入的考察后,了解到梅州的饮用水质都在二类以上、森林覆盖率在68%以上、还有2个国家级绿化先进县、4个省级林业生态县,汪洋深切感受到了梅州优美的生态环境。他说:“一路所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景色怡人。那天傍晚,我7点多钟吃完饭回到迎宾馆13楼,把窗打开一看,外边晚霞烧红了半边天,远山被或浓或淡的云缭绕着,美得不得了啊!这景色,确确实实在广州、在东莞是看不到的。都说山区群众有着‘东莞梦’,实际上,现在东莞人更迫切地希望能够有碧水,能够有蓝天,能够有一个祥和的环境和条件。梅州的绿色崛起,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崛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崛起、是可持续的崛起。”

    汪洋指出,梅州的良好环境,对外面的企业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他说:“博敏来到梅州投资,是抢占了一个先机!这是一个产业转移典型的示范。这里拉一拉,那边政策推一推,既能发展山区经济,又能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还能减轻企业成本、增加生产效益。这是‘双赢’、‘多赢’,是山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宝丽华现象:

 

    错位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

    24日,汪洋一行先后来到梅县荷树园电厂和雁南飞茶田度假村。这两个项目都属于广东宝丽华集团。其中,荷树园电厂计划总投资70.5亿元,是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低质煤的环保型火力发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总装机容量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采用国家重点鼓励发展、领先国际的循环流化床洁净煤燃烧技术发电的能源综合利用发电厂和粤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该厂还配套建设了4条国内最先进、最大型的煤灰渣制砖生产线,年可产3.6亿块优质煤灰渣砖。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是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茶叶种植加工、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休闲度假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广东最美乡村游示范区和省“最受欢迎自驾游十佳景点”之一,带动农户3000多户,解决10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在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这两个项目后,汪洋给梅州市的同志一个任务:“你们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宝丽华现象’。为什么?我觉得宝丽华的老板真有本事!他做农业,农业最好;他做旅游,旅游最好;他做工业,工业最好。”好在什么地方?汪洋指出,宝丽华依据本地优势,实行错位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路子。它的结构,它的增长方式,都是资源节约型的,都是环境友好型的。他说:“宝丽华的老板不一定理解科学发展观,但他以商人特有的敏锐,知道在山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知道自己要错位发展。他搞了循环经济,采用循环流化床这种先进环保技术的生产模式,前面吃煤矸石,后面再吃粉煤灰,从头到尾全部利用,没有灰尘,在全省全国都有竞争优势,这就是绿色崛起。最大程度地利用青山绿水,把第一产业和开发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也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

    汪洋指出,虽然我们不能都跟着宝丽华去做电厂,但我们要研究什么是我们的优势,怎么样去实现错位发展,怎么样去创造我们的优势。“解放思想,黄金万两”。像宝丽华这样,思想是解放的,没有受条件的制约。

    这一席话,让在场的梅州各级领导、干部眼前一亮。大家都非常振奋:“宝丽华现象”,就是梅州绿色崛起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既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也说明山区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能绑住科学发展的步伐。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只要方向找对了、突破口选准了,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老区的未来:


    转移人口是最好的脱贫路

    24日上午,汪洋一行经蜿蜒崎岖的山路,穿越重重大山,来到平远县热柘镇石祭上村黄竹坪自然村,先后慰问了贫困户罗晋发、贫困党员张灵胜,会见了村民代表。下午,又来到叶剑英纪念园,向叶帅铜像敬献了花篮,瞻仰叶帅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崇高的革命风范。汪洋说:“梅州作为革命的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单说叶帅一个人,三次挽救了中国的革命,功勋卓著。所以,在我们建党87周年前夕,我代表省委、也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对老区人民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黄竹坪,汪洋头顶烈日,沿着溪边田间小道,汗流浃背地来到罗晋发家。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两层木楼,门前挂满了刚收获的大豆,84岁的罗晋发正在家门口晒太阳。

    汪洋坐在板凳上,和罗晋发促膝谈心:“老人家,身体好不好?”罗晋发指指胸脯,告诉汪洋自己的肺不好。汪洋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罗晋发回答说,参加了,但家里太穷,日子很困难,看病负担重。原来,当地人多、田少,而且生产条件恶劣,种粮只能解决吃饭问题。罗晋发的两个儿子经济收入都很低,又要供养孩子读书。汪洋鼓励他们选准教育的方法:上大学投入大,上职中回报快,要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定路子,尽快实现家庭的脱贫致富。他把慰问金交到罗晋发手上:“老人家,这点钱给你看看病,养好身子!”而罗晋发这时才在众人的提醒下、知道眼前和自己谈心的人居然是省委书记,惊喜地瞪大了眼睛,一个劲地拱手,语无伦次地祝愿汪洋“财源广进”,让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54岁、有22年党龄的张灵胜是退伍军人,家里有一个84岁的老母亲。汪洋和他母子一起坐在条凳上,嘘寒问暖。听说张灵胜“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今年开始没有再参加合作医疗,汪洋急了起来:“党组织会帮助你的!”他把慰问金交给张灵胜,叮嘱他一定要参加合作医疗,有病要及时诊治,不要拖垮了身体,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向各级党组织反映。

    汪洋亲切会见了村民代表,倾听他们反映各种情况。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汪洋书记来了,也都围拢过来。在汪洋的鼓励下,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说着大家的希望:帮我们修一条路,帮村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汪洋认真地听着村民的意见,表示一定会好好研究、想办法解决。他动情地说:“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农村包围城市,靠的是老区人民的支持。那时候我们跟老区人民有个承诺,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应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兑现这个承诺,虽然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大家也要一起奋斗,好不好?”“好!”村民们异口同声,还热烈地鼓起掌来。

    汪洋对梅州的同志们说:“绿色崛起,应该是人均水平的崛起,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崛起。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尤其要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党和人民政府有这个职责,因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政权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汪洋指出,最核心的就是减少老区人口。“要推动劳动力转移!当农村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农村的规模化经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农村就可以像工业一样去经营,农民就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但必须提高农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的能力。要让农民知道,现在老区整个教育都是省里出钱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上职业技术学校,上学不用交钱,还给生活补贴,就是想让它脱贫。还要解放思想,帮助老区人民到城里去落户,包括到梅州以外的地方落户。”

    成果的共享:


    文化建设有强大的支撑力

    23日下午,汪洋在东山教育基地先后视察了东山书院、东山中学、院士广场、亲水公园、人行浮桥。25日,又视察了梅江东堤芹黄段防灾减灾工程工地,客家公园的广东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

    东山教育基地和客家公园一带本来是梅州城区的重污染区,有20多家污染大户,梅州市委、市政府作为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的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使昔日重污染区变身为一个集教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人文秀区。过去搞建设,企业投入,土地由企业开发;现在,市财政投入,把最好的地方留给了市民。东堤防灾减灾工程是梅州市“十项民心工程”的重点项目,总投资为1.22亿元,建成后既可以保障4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够与东山教育基地和正在进行的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连在一起,成为城建新亮点。走在人行浮桥上,看着眼前的城市美景,以及清澈的梅江河水,汪洋非常高兴。他赞扬说,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公共财政理念,梅州着力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应该肯定。刘日知说:“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江浙考察时,汪洋书记说每一个市都要搞一个‘天堂’一样的地方。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把她建成梅州的天堂。今后,我们还要对江南东片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明年底再来,这里就是我们的天堂。”汪洋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汪洋在视察后指出,要用文化建设来支撑绿色崛起。“十七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的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个文化现象。全社会能够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是支撑绿色崛起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现在为什么我们干部中间,包括群众中间,仍然对传统的模式非常羡慕?这是因为生态文明的观念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这个靠谁啊?就要通过文化建设,围绕绿色崛起,让全社会在思想上、在文化上对绿色崛起形成共识。我们的客家文化,也可以打造新的内容在里面。”

    殷切的期望:


    勇于实践绿色崛起之路

    24日下午,汪洋在雁南飞会议中心主持召开了座谈会。这次会议让梅州干群沸腾起来——汪洋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绿色崛起是结合山区实际对科学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省委搞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就是为了落实十七大精神。而你们提出绿色崛起,恰恰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积极的、主动的探索,是结合梅州实际进行的探索,是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的重要成果。所以我也代表省委,对你们这样一个探索、这个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积极的支持。”

    而更让梅州干群兴奋的是,汪洋为梅州绿色崛起进行了关键性、历史性的指导——

    梅州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符合梅州发展能力的要求,也是对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的一个最有效的举措;

    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走的是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发展新路子。这是一条探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是十七大报告已经指明的和肯定的道路;

    要走好这条道路,就要做到“四要四不要”,要共同完善、不要求全责备,要深化研究、不要浅尝辄止,要勇于探索、不急于求成,要锲而不舍、不动摇方向;

    梅州作为我省东北部山区的重要城市,在全省振兴东西北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勇敢地担负起我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