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富裕村与客家新农村建设 >> 张伟基、张育彪:两代“村官”“守土”记
客家经济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 客家职业经理人 | 客家商会 | 世界客商大会 | 客商研究 | 客家千万富翁 | 客家小老板 | 客家老板的慈善捐款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 | 其它客家交流与合作平台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适合客家地区终极发展的产业 | 客家城市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 | 客家镇域经济 | 客家富裕村与客家新农村建设 | 客家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客家服饰 | 客家工艺品 | 客家音乐 客家流行歌曲 客家影视 客家舞蹈 客家山歌 客家戏曲 | 客家菜馆 客家菜 客家美食 | 网上客家商城 | 客家专家科技成果与客家富豪资本对接合作平台 | 客家媒体综述 | 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财富俱乐部 | 客家籍经济学家与管理专家
张伟基、张育彪:两代“村官”“守土”记
客家经济网   2014 年 11 月 26 日 23 时 25 分 15 秒  
来源: 新华社   2013-12-8 15:29:00
    新华网深圳12月8日电 题:张伟基、张育彪:两代“村官”“守土”记
    新华社记者王攀、詹奕嘉
    “死了以后,骨灰都不要吹回南岭村!”
    30多年后,已经从深圳南岭村总支书岗位上离开多年的张伟基,依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咱们村有只下金蛋的老母鸡,千万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
    15年过去,现任深圳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育彪,同样在心里刻下了这样一句话。
    张伟基、张育彪,一对父子,两任“村官”。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他们带着南岭这个被称为“鸭屎围”的“深圳第一穷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深圳第一富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百元增长到如今的16万元。
    在张伟基和张育彪看来,南岭村过去的穷困不是命运必然,今天的成就也不是运气使然,只要改革开放的精神不变,只要允许农村继续大胆尝试探索,只要保护好农民的集体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南岭村还可以打造更多的“奇迹”。
    “穷,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政策”
    1979年5月的一天,南岭第一生产队队长张伟基开着拖拉机急匆匆地前往深港边境线,追回了60多名准备“逃港”的南岭村村民。
    令他感到痛心的是,自己的妻子竟然也在“逃港”队伍中。有人更是向他撂下狠话:“死了以后,骨灰都不要吹回南岭村!”
    35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的一幕,68岁的张伟基依然哽咽难言——那时的南岭,只有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坑坑洼洼的崎岖小路,遍地的鹅屎鸭粪,臭气熏天;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却大厦林立,民生富足。
    穷,不是因为人懒,也不是因为地贫,而是因为没有一个好政策。不是不想发展,而是不能发展。
    “那时国家统购稻谷才9分钱一斤,我们自己加工成大米,就能卖到1元钱。可自己找市场不许做啊!”张伟基说。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在这历史性的转折一刻,张伟基看到了改写全村命运的良机。在他的带领下,南岭村利用几个旧仓库引进港商合作办厂,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内联厂和来料加工厂。
    从那时起,各种企业纷至沓来,南岭村迅速脱贫致富。到上个世纪90年代,南岭村创造出了全国闻名的“南岭村奇迹”。
 “村官守土有责”
    许多曾经在改革初期辉煌一时的村庄,因为种种原因又归于平凡,南岭村能否跳出这种循环?
    对于“富起来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自称有“代沟”、有时争执激烈的张家父子,有着一致答案——“不杀下金蛋的母鸡”。而这只母鸡,就是依托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的村集体经济。
    改革初期,南岭村获得过一笔40万的土地补偿费,有些村民建议分掉这笔巨款,但张伟基坚决反对,坚持把钱留下来扩大再生产。于是40万巨款变成了南岭村的第一桶金,也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家里劳动力多,分钱的话我家里赚最大,但我觉得不能分,集体经济像母鸡,养好了能下更多的蛋。村民们看到我带头这样做,所以才支持我。”张伟基说。
    1994年大学毕业回到村里的张育彪和父亲有很多不同,他强调要改变以往农村靠感情、亲情纽带进行管理和“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
    “父亲像个工作狂,事事亲力亲为,为集体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提倡吃苦,厉行节俭,艰苦创业。”张育彪坦言,他也认同吃苦、节俭的创业精神,但富起来之后更要强调共享发展成果,群众获得的利益要跟经济的发展成果成正比。
    在张家父子眼里,最重要的集体利益就是土地。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地价不断上涨,但总面积4平方公里的南岭村经过30多年开发,居然还有1平方公里的可利用土地,堪称“另类”。
    “有一些农村本来集体经济很强,但由于卖土地卖资产,最后失去了发展后劲,这种集体是没有凝聚力的。”张育彪说。
    在张伟基看来,自己和儿子在很多问题上有意见分歧,但在“村官守土有责”上没有任何分歧。他说:“农村走什么道路都好,关键是集体经济要做大做强,不能有名无实,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甜头。现在南岭村资产评估再保守也可以超过一百亿元,全村900多个股民可以享受的股份利益非常大,这也是村民一直跟集体走的原因。”
    “改革永无止境”
    南岭村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曾经单纯依靠出租厂房的南岭村“物业型”经济,面临着巨大危机。张育彪回忆说,当时村里有一家企业倒闭,一家企业迁走,10家企业要求减租金。
    走出困境必须靠转型升级。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很多村里人不理解。”张育彪记得,几年前,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南岭村第一工业区租约到期,有企业主动上门,希望租下第一工业区,改造成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然而,改造前工业区厂房每平方米月租金15元,改造后反而降了5元,按20年租约计,损失5500多万元。怎么办?经过反复讨论,张育彪痛下决心:“赚长远的钱,不赚眼前的钱!”如今,“中丝园”已连续四年成为深圳文博会的分会场,带来了新的人气与名气,使得周边物业的租金快速上涨,村内60多万平方米旧厂房的改造也由此带动。
    尝到甜头的张育彪把“招商”变成了“选商”:企业进驻前,“家底”得摸清,拒绝污染、拒绝“二房东”,不做一锤子买卖……“厂房空置是一时的,关键是我们要明确发展什么产业,引进什么产业,信心要坚定,不要满足于当地主、当房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张伟基说,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内容鼓舞人心,“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流转,有助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张育彪相信,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不再是梦想,而是不远的现实。(完)
    
    张伟基,1945年生于广东,原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南岭村从过去贫穷的小山村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富裕村庄。张伟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荣誉,并曾当选为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
    张育彪,197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南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十届人大代表。张育彪于199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南岭村工作,199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曾获第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