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閩商:騰躍海峽之龍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1 日 16 时 14 分 36 秒  
来源: 福建侨报   2004-5-21 16:24:48
    都知道福建簡稱為“閩”,但卻不知道是誰,第一個把“閩”字作了這樣的比喻:福建人“門里一條虫,出門始為龍”!比喻既生動又形象卻令不少人氣結:為什么非得出門才有出息?才能得到承認? 
  好在,目前已經知道,終于有一個年青人大膽地替這個字作了新的解讀──福建師大藝朮職業學院三年級學生林偉榮創造性地將篆體“閩”字演化為一張笑臉,一個冠帽的儒商,而閩字內的“虫”字則部分變形為破浪的白帆,象征福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對外通商的重點省份,閩商事業乘風破浪、一帆風順! 
  2004年4月9日,經專家評選,這個“閩”字已正式成為首屆世界閩商大會會徽。它向世人宣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福建正張開雙臂、笑迎那些縱橫天下的“大龍小龍”們盡可能多地集結故土,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鬧騰出一個充滿生氣的海峽西岸。 
艱難困苦 玉汝成器(歷史閩商)
  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擁有3488萬人口的福建確有許多值得說道的地方:論花有水仙花,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素有“凌波仙子”之美譽,風姿卓越,幽香秀麗﹔論樹有榕樹,世界上唯一能把根長出地面的樹,它枝繁葉茂,獨木成林,氣度不凡,象征著希望、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特質﹔論山有武夷山、太姥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論海則寬闊無邊,海岸線長達3323.6公里,是全國最長的海岸線…… 
  和上面這些一起,常被說道的還有,福建是著名僑鄉、港澳台胞祖籍地,目前在海外的福建鄉親多達1000多萬,遍布160多個國家、地區,以至于有這樣的提法: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 
  但曾經,作為生長在這“著名僑鄉”的我們,一提起“台港澳僑”,心中便不由自主地要涌出一股淡淡的哀傷:從小耳濡目染,姑嫂塔的傳說、“管府送”的旋律已深深地烙進腦海﹔那一種歷經几百年沉澱的漂洋過海、生離死別、想念故鄉而不得的愁緒也仿佛早就融入血液和空氣,隨時隨地于不經意間悄然飄過,引起一陣陣的顫痛…… 
  而當年為什么福建有這么多人愿意離鄉背井?愿意忍受各種痛苦乃至危險?曾看過不少分析文章,被普遍提到的原因之一就是“福建地狹人稠”。沒有土地耕作、沒有足夠糧食的福建沿海,人們被迫走向省外甚至走向大海,正如南宋時《泉南歌》中所描寫的那樣:“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閩商”首先是在這個被迫的過程中、在這些被迫的人們中產生的,即:閩商今天的豪情始于當年的悲情,正因為有此悲情墊底,才有閩商的大氣、豁達、愛拼和敢拼。 
  也只有在今天,拋開了主觀色彩,純客觀地從學朮觀點出發,我們才明白,歷史上,很早就有“閩商”的提法,明清時期,它就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龍游商、寧波商等商幫齊名。根據有關論述,其時的“閩商”具有五大特點: 
  一是從商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唐以前,東晉末年,福建沿海已有商人走異域,被稱為海商。唐代,福建商人積極向外拓展經商,即使偏遠之處也可看到福建人的蹤跡。當時福建不少商人到南海諸國經商,閩南一帶更是商業興盛。宋代福建商人遍布全國沿海各地,同時隨著泉州港地位的日益重要,福建海商盛極一時。元代由于更加開放的外貿政策,泉州港繼宋代之后進一步繁榮,除了閩南一帶海商活動更加頻繁外,福州商人到海外經商的也不少。明清時期,由于沿海人口向海外流動與山區農民向外省遷移,產生了大量經商者,從商人數不斷增加。明清之際,福建商人對全國各地大量滲透,僅蘇州一地,就有漳州、泉州、興化、福州等地商人。除了沿海一帶的海商外,內陸山區也出現了專營該地商品的商人,如連城縣的刻書商、崇安縣的茶商等。 
  二是以血緣為核心,以家族為凝聚力,家庭經營較為普遍。這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也是為了商業機密不外泄。據有關族譜宗親資料統計,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經商的傳統。如永春顏氏家族從商者約占總數40%,其家族成員几乎都往南洋檳榔嶼從商,或“泛商安南”,或“往商南洋”等。在商業發達的晉江一帶,家庭式經營更為普遍,父業子承,形成風尚,且致富后,能和睦鄉里,貢獻于家族。 
  三是不同區域商人特點不同。最有影響的是閩南商幫、福州商幫、興化商幫,此外還有龍岩、汀州、永安、福安、延平、閩清、永泰等地的商幫。福建不同區域人的不同性格,對他們從商的成就大小造成了直接影響。其中,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不僅敢冒險,還善于經商,有敏銳的商業頭腦,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且氣派大,目光遠。他們什么好賺錢,馬上就組織這方面貨源,善于抓住時機。賺了錢后,不是存起來,而是馬上擴大經營規模。同時注重商業信譽,守條約,不失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遠遠比其它几個區域商人多。 
  四是有獨特地位。由于遠離中原文化區,福建受中原風氣影響相對弱些,再加上商人的勢力和影響,商人的地位不僅未受到挑戰,反而使中原那種貶抑商人的傳統制度和觀念受到強有力沖擊。閩南一帶更是推崇“商能致富”、“商勝于工,商勝于農”,“以商為榮”觀念深入人心。至明清,一些大商人集團由于得到地方勢力和鄉族勢力的有力支持,成為左右地方的不可忽視的力量,為了安撫這些勢力,朝廷不得不多加拉攏和讓步,這也是其它省的商人所不曾有的。 
  五是媽祖崇拜成為最典型的文化標記。几乎凡有閩商到過的地方,都建有這位“海神”的歇身之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仍有300多個縣、市保存著天后宮或媽祖廟,世界范圍內的天后宮或媽祖廟仍有近5000座。 
    縱橫天下 情系故土(現代閩商)
  “我們福建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曾經有閩商對媒體這樣表述﹔ 
  “福建商人,給點陽光就燦爛。”曾經有媒體對閩商這樣描述。 
  點擊鼠標,我們發現,原來,“閩商遭遇媒體”的事并不顯少,對閩商,媒體已給予了不少評價,最普遍的是“吃苦耐勞”、“敢拼敢闖”、“愛拼才會贏”、“無孔不入”、“善抓商機”等,其中,一位記者在寫到“長樂人無錫創業”時總結的“三點啟示”頗有代表性:一、吃苦當頭,敢為人先﹔二、注重團隊精神﹔三、走出去,創業劍指世界。 
  創業成就閩商。宋代以來,几乎處處可覓閩商的身影,同時,每一個時代的閩商中還都能找出大量的代表人物,如宋代的泉州海商王元懋、蔡景芳,明朝的丘弘敏、龍溪顏氏兄弟,清時的許泗漳、林旭三、李京秀,等等。相關資料表明,在上海城市化進程中,閩商與粵商一度雙峰并峙,甚至成了一些行業的代名詞,其中,建于明未清初的泉漳會館是閩商在滬最大的會館,在上海開埠后仍始終保持活力,為當地經濟發展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真正具現代意義的閩商崛起于19世紀后半期。福建社科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認為,進入19世紀后半期,西方殖民國家開始向其殖民地輸出過剩資本,在東南亞的華僑資本因此遭到強勁排擠,小企業紛紛倒閉,但一些資本較多的華僑卻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新的東西,其中,對銀行業的投資,標志著華僑資本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二次世界大戰后,華僑資本發展環境發生變化,資本總額迅速增加,并出現由華僑資本向所在國資本、由家族資本向現代資本、由商業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變,華人企業跨國投資也開始大量增加。 
  從19世紀末至今,這100多年間,較突出的海外閩商代表就有“錫礦大王”胡國廉,“橡膠大王”陳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糖業大王”黃仲涵,“砂撈越王”黃慶昌,“萬金油大王”和“報業巨子”胡文虎,“汽車大王”謝建隆,“地皮大王”黃廷芳,“橡膠與黃梨大王”李光前,“食用油大王”和“紙業大王”黃奕聰,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紹良,集“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和“航空大王”于一身的陳永栽,等等。 
  據有關人士稱,境外閩商人數多、分布廣,經濟實力雄厚,目前,世界華商500強中,閩商占了1/10多。而仿佛存心較勁似的,每次點擊〞閩商〞一詞,密密麻麻地,競相擠進來的卻大多是“本土派”: 
  ──閩商實際上已成為在京外埠房地產開發商的最大贏家﹔ 
  ──“莆田村”正在北京四處開花,目前莆田人在北京已有約6萬人,人稱“彎仔”,他們中男的大多做木材生意,女的則賣莆田的紅菇、香菇、蠣干、興化粉等,“彎仔”開會,一下子就能開來180多輛凌志、皇冠、奔馳或桑塔納﹔ 
  ──海南建省以來,已有大批福建人來到海南參與大特區的建設,為海南特區的建設立下大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其人數已在10萬以上,其所創辦的各類企業遍及海南全島,行業涉及建筑房地產、裝飾、農業、商貿、酒店旅游、建材等各業﹔ 
  ──8萬閩商淘金新疆,在疆從事金融投資、石油及建材等上百種經營,直接或間接投資額已達30余億元﹔ 
  ──目前,福建在鄂大小企業已達500多家,在鄂人數已達20萬人,涉及20多個行業,年產值已達30億元﹔ 
  ──福建在晉人士已達5萬人,開辦大小企業3000多戶,涉及40多個行業,總投資48億元,年創稅利3.4億元﹔ 
  ──几年來,福建省各級工商聯已先后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64個異地商會組織,擁有企業會員近萬家﹔ 
  ──至2003年6月,福建全省已有個體戶和私營企業55.67萬個,注冊資金達1261.93億元,總產值達284.68億元﹔ 
  ──閩商將在阿聯酋建設“石獅服裝城”,目前僅石獅市就有200多人在當地經商﹔ 
  ──閩商開始大步“走出去”,2003年,全省共新批境外企業40家﹔ 
  ──近年,從福建到海外的新移民已將近100萬,占大陸新移民總數的1/4強。 
  …… 
  有關人士指出,改革開放使本地福建人身上潛在的商人特質有了發揮的機會,長期被壓抑的賺錢熱情有了噴發口,因而才有了“哪里有錢賺、哪里就有閩商的影子”奇觀。同時,借著海外閩商的大力幫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閩商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包括資本積累等在內的一系列“規定性”動作,在國內外市場上迅速崛起,成為中國企業界“新星”。2003年4月,《新財富》雜志首次推出國內媒體第一份中國富人排行榜,上榜的400名中國富人中,有16位是閩商。 
  值得一提的是,在拼搏創業的同時,閩商還普遍體現出另外一些特質,這就是熱愛文化、關心故鄉、注重對社會的回報。這方面,不用說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隨便找一位閩商,大都能找到一些類似的舉動。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閩籍海外鄉親在福建全省的投資已近300億美元,無償捐贈公益事業已達96億元人民幣。有關人士曾為此而動情:從一定意義上說,福建今天的輝煌是閩商創造的,福建今天的變化是閩商帶來的。 
    龍騰海峽 恰逢其時(未來閩商)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盧展工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部署,即把福建建設成為“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它傳遞出一個非常有力的信息:在近些年與周邊省份競爭力差距拉大的形勢下,福建將改變過去20多年主要著眼于本省行政區划內經濟建設的“行政區自我崛起”的發展路線,致力于走以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路線。而對閩商來說,它同時傳達的還有這樣一個非常誘人的信息:未來福建,商機無限。龍騰海峽,正當其時! 
  據了解,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福建已推出六大舉措,包括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產業集群、做強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等,并力爭做到“四個統籌發展”和“兩個對接”,即: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省內區域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和積極對接海外區域。目前,省里已就前兩項舉措作了重點的研究和部署,今后將重點推出后四項舉措。 
  世界閩商大會成功舉行、加速招商引資工作即是福建積極對接海外區域戰略的一項具體措施。 
  (王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