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五华县:“红山模式”引返乡民工创业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5 月 28 日 11 时 23 分 34 秒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苏晓璇 万自明   2009-3-5 16:05:09
    2月19日,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村支书徐有权接到两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来电者是本村外出务工的村民,询问的也是同一件事——村里还有没有山地,他们想回村从事种养业。未过完年即外出找工的他们,在深圳磕磕碰碰近一个月后,工作仍无着落,于是动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最近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徐有权告诉笔者,近几年来,本村的“红山模式”效益日显,回乡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2007年至今已回流9户。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失业者返乡创业,仅今年就有3户村民确定留乡发展,上山搞养殖。

    失业兄弟先后上山创业

  在去年的返乡潮中,36岁的徐炎平是红山村外出务工者中回来最早的一个。去年奥运期间,他所在的深圳龙岗某印刷厂突然倒闭,老板也不知所踪。此后的10来天时间,在他并不漫长的人生中显得特别漫长,因为外出打工10多年的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找工难”的滋味。“找了好多家,都不要人。”尽管已过去半年,他的表情仍显得有些苦涩。

  2008年9月,徐炎平毅然返乡,“既然外面已经混不下去了,干脆就留在家乡发展”,这是当时他内心的想法。红山村是一个“明星村”,依靠一户一个山头,房、畜、沼、果、渔“五个一”的方式,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被外界称为“红山模式”,2006年更被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的称号。作为“红山模式”的创始人,村支书徐有权身体力行“五个一”:一座房保证了自己安居,一栏禽畜发展了生产,一个沼气池促进了环保,一口塘、一果园增加了收入。从2001年把家搬到山上,种青梅,种板栗,养鸡,养猪,再加养鱼,徐有权的家庭收入实现了大跃进,8年增长了10倍,成为村里少数有楼有车者之一。

  经过向村中养殖户的讨教,在创业成功的大哥徐炎云和村支书徐有权的建议下,他决定先从养鸡起步。村里的6000亩山地早已发包出去,他只能从大哥承包的50多亩山地中匀出10亩,从去年12月起,开始在山地上建鸡舍和房屋的地基。

  今年春节前,徐炎平在佛山打工的二哥徐炎中也失业回来了。二哥早在几年前就动了上山搞养殖的念头,但苦于资金短缺,一直下不了决心。这次,受金融风暴波及,二哥打定主意上山,已经有厂有房的大哥只得再次匀出部分山地。

  今年2月中旬,笔者到访时,徐炎平的地基已经打好,准备进行第二步建设,而二哥徐炎中则刚刚把勾机请上山。

    先富者的今天就是创业者的明天

  徐炎平兄弟对本村的“红山模式”很有信心。

  徐炎平的大哥徐炎云,曾是下岗工人,经过几年在山上的发展,如今不仅有了新房,还办起了饲料加工厂。原来每月工资仅200元、连鸡舍都没钱建的代课老师张春梅,辞职上山搞养殖,目前已有上万只鸡,过百头猪,年收入不下8万元。前年,她家建起了双层小洋楼,去年又购进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山村250户人家,如今在山上搞养殖的就有73户,加上山下的小养殖户就更多了。

  有的村民在家乡发展得不错,干脆把外出打工的兄弟也叫了回来。廖文清一家便是这样。廖文清和丈夫原来在广州打工,2007年底被上山搞种养的小叔子叫了回来。如今,廖文清也在山上安家落户,去年养鸡赚了三万多元。这个数目不算多,与夫妇俩原来在外打工的收入相当,但廖文清觉得比在外面打工轻松自在,更为关键的是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

  今年初,廖文清家又新建了一座鸡舍,扩大了养殖规模。站在她家所在的山头上俯瞰,只见一簇簇的建筑点缀在各个山头,长长的盘山公路在山间穿行而过,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而在2000年之前,这里还是交通不便的荒山穷村,187户人家中有83户是居住危房的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负重靠双肩,照明靠油灯”,这是当时村民家的典型写照。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逐渐探索出一条安居与生产发展相结合、以“房禽(畜)沼果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发山地,种植项目长短期结合,公司与农户结合发展养殖业,综合开发与建设生态家园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的“五结合”路子。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了村民的安居致富山,2008年全村的总收入达到560万元,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村中已有不少人盖起了小洋楼,甚至买了小汽车。

  在徐炎平们看来,先富者的今天,就是他们这些后来创业者的明天。“我希望能在三五年内赶上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徐炎平和二哥的嘴角都噙着笑意。

  创业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对于这些回乡创业的村民,作为过来人的徐有权给了他们不少建议。他告诉笔者,上山搞养殖,创业成本大概在5万元左右,主要是用于建设屋舍,另外需要半年左右的准备时间。“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他提醒道。

  作为家中主要经济支柱的徐炎平,已经大半年没有工作了,仅靠家里的一亩田和不多的积蓄维持生活。徐有权建议他,在屋舍建筑的过程中就要开始养殖,可以先搭一个简易棚养部分鸡,“最起码保障基本生活”。

  鉴于徐炎平经验不足,资金有限,徐有权又帮他做了进一步的设计:先跟企业合作养鸡。按目前的行情,跟企业养鸡,平均每养一只能赚2块多。由于种养业风险较大,这对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风险和积累经验。

  徐炎中经济困难,徐有权提议他可以考虑政府的“小额贷款”,由村里担保。同时,徐有权还给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建议:养母鸡,卖鸡蛋,然后慢慢扩大养殖面,建沼气池,种果树,挖鱼塘,一步步发展,最终形成房、禽、沼、果、渔“五个一”的“红山模式”。

  据介绍,该村党支部的每位成员都分别与村中的贫困户形成结对挂扶,实行“五包”:即包帮助贫困户选准上好生产发展项目,包帮助解决生产启动资金,包技术指导,包产品销售,包按期脱贫。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帮助83户贫困户发展项目298个,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徐有权的目标是带动100户人家上山脱贫致富,山下的村民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他对关心本村发展的省领导谢强华做出的承诺,也是他对本村村民的承诺。

  “山头毕竟有限,回来的人多了,就要考虑扩大范围,将隔壁村的山地也纳进来。”徐有权筹划着。他也在考虑扩大养殖项目,比如已养鹅、养鸭。以他自己为例,养一只母鹅,几个月后就孵出了8只鹅仔,照此计算效益较为可观。“我相信,回乡创业的这些人,未来的发展一定强过在外面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