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广府菜(广州菜) |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潮汕菜(潮州菜) |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川菜 |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闽菜:福州菜 | 其它菜系发展研究——闽菜:闽南菜
最爱福州菜 一口酸甜一口鲜
客家经济网   2014 年 9 月 20 日 19 时 18 分 9 秒  
来源: 东南快报   2014-9-5 13:08:05
    传统的福州菜,多以红色为主,因为厨师们爱用糟。与此同时,不可否则,福州菜真的是以酸甜为主。因此,有的人会说,福州菜太腻。其实不然,福州菜也可以很清鲜、淡雅。除了耳熟能详的荔枝肉、南煎肝、爆炒双脆外,红烧蹄筋、白炒竹蛏、玉兰花菇等菜品倒也十分清爽。
    总结起来,福州菜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变化多样。追其根源,福州的饮食习惯和福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无论是老福州对汤菜,或是海鲜独有的爱,还是喜欢酸甜的口感,这都与福州城的气息相匹配的。
    福州美食,有容乃大
    古代,福州城并不大,城内除了官府衙门,少有平民住家,更少有商业铺面。因此,古时的福州店面,包括饮食店多在郊外,统称为“郊店”。所谓“郊店”,经营者多在乡间通往城镇的路边盖一间草房木屋,摆几张桌椅板凳,垒一个烧柴炉灶,烧几样家常饭菜便可以开张营业了。
    明清以后,福州城渐渐扩大,有些饮食店迁进城内,但烹饪方式却没有太大变化。由于福州话中“郊”与“猴”谐音,久而久之,“郊店”便转成为“猴店”。但在福州人的心中,“猴店”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后来,随着饮食店经营的发展,一部分以米、豆、糖、油为主要原料,以米浆为制作特色的饮食店从中分离,成为了专营锅边糊、蛎饼、虾酥等福州本土小吃的米时粿店,这便是福州饮食业的第一次大分工。
    福州饮食业的第二次大分工发生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国东南地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海上交通相当便利,南下的中原人士以及赵宋贵族来榕者与日俱增,导致苏杭等佳肴随之传入。于是,福州便有了经营“苏杭雅菜”的饮食店,形成了与“猴店”完全不同的“菜馆”。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后,广东洋行买办商人和外国传教士涌入,带着广东菜和西洋菜文化走入福州。那时,为了招揽客人,福州饮食业出现了第三次分工,以“广”字为招牌的饮食店,以及中西餐兼营的“汉洋菜馆”随之走红。
    20世纪中叶,福州饮食店渐渐形成了十三个行业组织——以经营福州精制闽菜的“广协行会”,著名店有城内的聚春园、南台的广裕楼、广升楼、新东南;以烹饪汉洋菜为特色的“台益行会”,著名店有南台的浣花庄、仓上的快活林、城里的河上酒家;以经营元宵、汤丸等小吃点心的“佳点行会”,著名店有味和、美和雅、三成炳……
    时至今日,福州街头餐馆林立,除了闽菜馆外,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苏杭菜馆,随处可见。除了中国八大菜系,泰国菜馆、韩国菜馆、法国菜馆、日本料理店、英式下午茶,可谓百家齐放,争相斗艳,丰富了榕城的美食地图。
    食材丰腴,多爱汤水
    说完了福州美食的发展历程,再来说说福州菜本身吧。
    福州菜,闽菜的基础。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
    首先,福州菜取材丰富,用料讲究。福州位于中国东南部,面临大海,背负群山,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蛏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山林溪间,还盛产香菇、竹笋。福州人就是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烹制出珍馐佳肴,并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菜系。
    外地人来福州,对福州菜的印象大多是“酸酸甜甜、汤汤水水、黏黏糊糊”。
    汤,是福州菜的一大精髓。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以及制作汤食的传统。在福建,有“一汤十变,百汤百味”之说,因为福州菜的厨师往往能在一种原汤中加上适当的辅料,使原汤变化出无限的可能。
    “福州属于盆地,且沿海,湿气重。因此,在饮食上,福州人尤其看重汤汤水水,有酸甜的,也有辣的,有清炖的,也有杂烩的。”中国烹饪大师、福建闽菜大师、聚春园行政总厨杨伟华介绍说,多喝汤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能够帮助人体排出湿气。
杨伟华介绍说,汤菜在福州菜中占重要地位,它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明显标志之一。在传统福州宴请席上,汤菜会占了7、8道。什么鱼丸汤、糟鳗汤、酸辣汤、土鸡汤……
    擅调味,喜酸甜
    除了汤外,福州人还爱吃酸辣。擅调味的福州厨师,喜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保持食材本味,并且以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
    “福州属于山地,不似平原地区,路途颠簸,且福州多河流,有闽江、小桥头、白马河、安泰河、晋安河,早之前,福州的交通以船运为主。坐船难免会让人有晕眩之感,多吃酸甜能够综合胃里面的碱,让人感觉舒适一些。”杨伟华坦言道,福州的饮食其实和福州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饮食方式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生活状态的方式之一,福州饮食也不例外。
    据称,福州厨师自制的调料主要有三种。一是,螃蜞酱。用河边的螃蜞用糟腌制一周后捣烂而成,蘸海蜇吃;二是,蒜头酱。将蒜头舂烂,加入白糖、酱油、香油等佐料,蘸白切鸡吃;三是,姜醋汁。主要是采用生姜和米醋,用于蘸海鲜,去腥寒。
    刀工精细,常用煨制
    做福州菜,刀工很重要。同时,也很讲究烹饪方式与火候。想要成就一道经典福州菜,并不是那么简单。
    “荔枝肉,一定要选用猪肋排上的五花肉,并取其0.5cm厚度,十字花刀切面腌制以后,过油3至4分钟;南煎肝,要切成月牙形,厚度控制在0.2cm至0.3m之间,且要在油温7成热时,采用炸烹的烹饪方式;爆炒双脆,要选用0.4cm厚的红色海蜇皮,切成佛手状,在水温60℃的时候焯数秒;淡糟香螺片,选用长乐的香螺,切成薄片(将其铺到报纸上能看到报纸上的字),用60℃的水温汆烫……”杨伟华娓娓道来传统福州菜的制作要点。
    事实上,做福州菜,除了采用熘、焖、炒、蒸等烹饪方法外,独具特色的烹饪方式有氽烫和煨。福州菜的“煨”制方式,多是用酒坛的容器,先用大火烧制,后转为小火慢炖,烹饪过程中能使食物入味及辟去食物本身的异味。采用“煨”制能够使菜品具有外形完整、柔嫩滑润,软烂荤香,馥郁浓醇,味中有味,食而不腻的诱人魅力。闻名中外的"佛跳墙"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爱吃海味,氽烫最鲜
    氽烫,也是福州厨师较为常用的烹饪方法。先将料用沸水烫熟后捞出,放在盛器中,另将已调好味的、滚开的鲜汤倒入盛器内一烫即成。福州人喜欢用氽烫,和福州盛产海鲜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氽烫能最大程度地保持海鲜的鲜甜、味纯、滋补等本味。如,"鸡汤氽海蚌",就是将三茸汤渗入质嫩清脆的海蚌之中,达到眼看汤清如水,食之余味无穷的效果。
    “福州人爱吃鲜,夏季的时候多吃鱿鱼、花蛤、蛏,秋冬季多吃梭子蟹、红鱘等。”杨伟华介绍说,福州人吃海鲜,多采用生炊、桂花炒、醉蟹生(与杭州的醉蟹不同,福州醉蟹生是将螃蟹切成拇指大小)等方式。
    在杨伟华的记忆里,海鲜之中,最令他难忘的是炒珠蚶,可惜现在这道菜已不多见,原因是珠蚶太少。他说,炒珠蚶,蒜蓉味的,考验厨师的技巧,珠蚶一定不能熟透,要快速翻炒,又要保持珠蚶壳不开。真正会吃珠蚶的福州人,舀一勺子的珠蚶放入嘴里,只要用舌头,就能把珠蚶肉挑出来,再把壳吐出来,真是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