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文化为经济发展铸魂立魄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客家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综述
文化为经济发展铸魂立魄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5 月 17 日 16 时 4 分 16 秒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艾斐   2017-5-5 14:47: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和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唯在于提高社会的富裕文明程度和提升人民大众的幸福指数,而此中则既有经济因素,更具文化内涵。因为对于一个刚健、和谐、蓬勃发展的社会来说,经济和文化正是其得以快速前进的双轮驱动引擎,二者不仅缺一不可,而且需要保持均衡关系和具有互激功能。60多年前,毛泽东就曾自信而豪迈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是规律,这是辩证法。
    从宏观意义上说,经济主要是通过对“物”的生产和流通,给社会创造必要的、完善的生存条件,满足人们对吃、住、行等的基本需求。而文化则主要是使人的心灵欢欣,精神健旺,思想活跃,举止文明,意识、情操、素质、素养、道德、智慧和创造力,均能得到习养、增殖、优化与提升,从而为人们形成核心价值观和缔造精神家园,并通过对人的这种积极作用而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此可见,经济腾飞,是实现发展的要务;文化繁荣,是民族振兴的魂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始终都宛若体与魂、形与神、舍与韵、物与意一般,既区别,又渗濡;既相激,又互补;既分工,又联动,不仅永远不可偏废,而且须臾不能分离。在任何情况下,那种以经济挤压或取代文化的观念和作为,都是不科学、没道理和不可取的。因为在它们之间,既存在互为因果、彼此促动的紧密关联,同时又具有取向不一、功能各异的“质”。不仅谁也代替不了谁,而且也只有在紧密依偎和互为胼体的状态中,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产生综合效益,实现均衡发展。
    社会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综合构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具有多元取向和多种需求。其中,发展经济是满足人和社会对物质需求的必要手段。但对人来讲,这只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远不是人和社会的特殊需求与本质需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质言之,人与水火、草木、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不仅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更有“义”。这是人的生存本质与生命本能,也是人的价值所在和目标追求。“义”者,德、智、理、愫之谓也。这德、智、理、愫,不但是人与一切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更是人性的特殊禀赋和本质体现。试想,人如果不具备这些禀赋和特质,而只剩下贪享物益的本能,那不就与动物为伍了么!那还能算做是人吗?更何况只贪享物益而无力和无能创造物益,物益又该从何而来呢?正是人的这些超越于动物的禀赋和特质,才使人具有了创造物益,亦即发展经济的智慧与能力。而人的这些禀赋和特质又是从何而来呢?——文化。只有文化,才能通过社会传输和环境熏陶而极为有效地赋予人以德操、智慧、理性与情愫,并形成崇高的道德感和强大的创造力,从而使人得以具备作为人的本能与本性,并通过人的这一本能和本性使社会越来越走向富裕、发达、科学与文明。
    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进步与发展,就正是这样在文化的簇拥和促动下,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如若没有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武装和淬炼,即使人们能够吃得很饱、穿得很暖,但仍然有可能会停滞在原始社会而踟蹰不前。因为任何物质的供给,都只能满足人的生物生理性需求,而人的本质的养成、积累与提升,则永远都只能通过文化教习的历练而实现,借助文化乳汁的哺养而获得。
    无论对于一个人,抑或对于一个社会,文化都既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又是呼应和适应经济发展的内蕴要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的传统关系模式,正在被新的社会机制和新的生产方式所激变、所冲决,甚至是局部地更改与颠覆,其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文化与经济的距离越来越靠近、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一方面文化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越来越大,文化对经济的驱动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经济对文化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经济对文化的支撑力越来越突出。
    文化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不仅值幅大、增速快,而且既不消耗资源,又不污染环境。特别是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指向,都势必要越来越向文化接近和靠拢,越来越倚重于从文化阅赏和文化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宽舒、心灵的慰藉、情操的淳化与智能的提升。这种巨大的消费需求,无疑要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和开辟出广阔的市场,从而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皆能在快速突起中实现均衡发展,形成精神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无论从文化乃民族之魂的意义上解读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抑或从文化对经济之直接贡献率的意义上认识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经济价值,我们都能够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文化与经济之间已形成体与魂、形与神、舍与韵、物与意的相促相济、因果转换、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发展,需要强大而持续的经济扶掖与支撑;而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先进而睿慧的文化引领和驱动。经济是硬盘,文化是芯片;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可少,文化的创造潜能无穷匮。我们既需要文化举旗,经济创业;又需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只有当经济与文化处于体魂偕配、形神兼优、舍韵和合、物意共赢的良好境遇并实现刚健运转时,才能营构出和谐而向上的社会形态,也才能创造出熠世而悦人的时代景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