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客家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综述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7 日 18 时 34 分 59 秒  
来源: 学习时报 张筱强   2006-9-4 7:21:39
    尽管文化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人们看到,至今许多地区抓经济一手硬、抓文化一手软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类的肤浅之论依然流行,这表明,在相当一些干部心目中,对文化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解还远不深刻和充分。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精辟论述过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精神和上层建筑相对于物质和经济基础又不是消极被动的,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的论述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尤其是其中关于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最初的经济活动可能与人的生存本能有关,而一旦上升到发展的意义上,经济活动中的文化要求就被提出来了。需不需要发展?为什么需要发展?怎样发展 ?这样一些问题超出了经济范畴,是不能仅从经济的角度给以回答的。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突出表现为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价值的支持。从制度的层面看,每种经济制度都需要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封建王权观念、等级观念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得益于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的传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同样需要文化价值观的支持,对民主、科学、自由、效率、平等、责任、权利的倡导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建立的文化前提。当一种文化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经济制度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人们在维护这种经济制度时就不遗余力。相反,如果一种经济制度在人们的文化评价中失去了合理性,这种制度早晚会被抛弃。这一点从封建经济制度被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取代中看得很清楚。再从需求的层面看,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需求对生产有决定的意义,需求拉动增长。什么是需求?在今天,真正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只能是具有正当性的社会需求,而具有正当性的需求只能是人的本能需求中那些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的部分,不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的需求即使潜在地存在,也不应得到满足,换句话说,一种需求要获得正当性成为现实的社会需求,必然要通过文化的关口,经受文化价值的评判。制毒、制黄之所以不被允许不是因为没有经济效益,而是因为这种需求的非正当性,由此决定了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非正当性。相反,旅游业、健身业、文化娱乐业等新兴行业由于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受到鼓励。越是到现代社会,需求中的文化价值含量就越高。正因为如此,文化对经济形态的特点、经济增长的速度乃至对某些特定经济门类是否应当发展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文化是经济增长的智力资源。

    所谓智力资源,主要指知识与科技。在知识经济年代,知识与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力量。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每每令人震惊。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远远超过了由其它因素所创造的经济价值。1999年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北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98%。就是一些欠发达省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有令人欣喜的增长,云南达到29%,湖南37%。农业显然是我国从高新科技中获益最多的领域之一。近20年来,我国蔬菜产量逐年增长,到2001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311.1千克,蔬菜产量的大幅提高,60%的功劳要记到蔬菜科技进步的账上。我国粮食产量近年的增长,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居功至伟。仅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1976年至1999年累计在我国推广即达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对解决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吃饭问题,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袁隆平”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据有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已达1008.9亿元。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人文学科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经济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知识。人们常说管理出效益,管理学也是社会科学知识。除此而外,像领导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等“软科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科学知识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低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再次,文化营造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约束条件包括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所谓非正式制度安排也被称为“潜规则”或“软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它和由一系列政治规则、经济条约构成的正式制度安排相辅相成,共同约束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正式制度安排只有在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如果不相容,一种再好的正式制度安排也有可能失效,甚至被扭曲。新制度经济学上述观点的意义在于把经济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去审视,它给人的启示是必须高度重视非正式制度形式的营造,必须高度重视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正式制度安排的协调。这意味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营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

    最后,文化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许多新兴产业都建立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如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和商业性服务中,文化价值构成的比重超于物质价值构成的比比皆是。一些行业的出现直接得益于文化需求的推动,如红色旅游。至于“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更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典范。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基础资源,规模化生产,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效益。由于文化产业的投资回报明显高于其它行业,目前世界各国无论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是处于文化方面的考虑,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不遗余力。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美国娱乐业龙头迪斯尼的产业规模和赢利已稳入世界超大企业前十强,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美国《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近3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德国贝塔斯曼集团1997~1998年度营业额为257亿马克,其中图书出版业就达73亿马克。英国的艺术品经营业拥有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工业并驾齐驱,旅游业收入的27%来自艺术。在日本,文化产业也是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年均产值近200亿澳元,占GDP的2.5%,从业人员比例占全国劳动力市场的10%,约220万。即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其1992年的文化产业就占国民经济比重的4%,现在的比重更高。 以上情况表明文化不仅服务于经济,而且文化就是经济。以往我们对后一个方面理解不够,这种情况应当认真加以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