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桃花源里好耕田
客家经济网   2018 年 6 月 14 日 23 时 33 分 20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18-6-6 10:39:00
    李程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从梅江区西阳镇秀竹村徒步回来,伟人毛泽东写于1957年的《登庐山》中的诗句,一直在脑际回旋。
  秀竹,光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便利的交通,从西阳镇往秀竹村址不过短短的十分钟。虽然与期待中的竹海并未遇见,但山上有山、满目苍翠与纵横阡陌、错落民居等形成的田园画卷,足以抚慰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尽情洗去来自都市的滔滔热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眼里,一湾梅水无疑是个陶渊明“桃花源”境界。时过境迁,今天的梅州高楼林立、交通繁忙,50万百姓在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安居乐业,人车之声甚嚣尘上。处于梅城后花园位置的秀竹村,居海拔780米高的高观音山上可俯瞰梅城,处清凉山的密林之中可享受自然生态的幽静,称秀竹村为“人境中的桃花源”一点不为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梅江作协、蔓草诗社文友一行四部车子停放在古树下的行政村址,高大的细叶榕、桷子树、赤椎、白荷等阔叶林,绿阴如盖,直通天际,营造了一方凉爽的仙境。苍老的虬枝、数人合抱的枝干,古木森森的气息充斥了所有的空间,甚至进入我们的五脏六腑,日渐迟钝的思维也由此激发“重启”。我想,在亲近大自然中,或因触发灵感而欣喜,或有感而吟诵,都受益匪浅。古树下,女诗人们摆起了“心”字队形,开心地拍合影。她们喜形于色,唧唧喳喳,仿佛她们就原本属于森林的云雀、画眉鸟,以及艳丽的寿带鸟。或许缪斯特别钟爱于女诗人们,或许文学的熏陶让她们的情感更加丰富。而自己,能在树下“顿悟”到唐诗人孟浩然的诗,也高兴了许久。因为,秀竹村古朴与幽静,唤醒了休眠已久的文学思维。
  千年古树,百年老屋,在大山深处显得相得益彰。古树如托老所里的老人们,默然相依,岁月的风雨冲淡了爱恨情仇,情感的根系紧紧拥抱着故乡土地。
  秀竹村祖辈留下“耕读传家”的文化遗产。做小孩子时,我们对光溜溜的石结路、围龙屋以及犁耙辘轴等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留意过,仿佛那是理所当然存在的事物。如今,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日渐式微,甚至消失。秀竹村随处可见的石阶、石结路、客家围屋,还有房前屋后、路旁山边的桂花林、杨梅林,乡愁俯拾皆是。
  秀竹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去了,或在梅城安居,只有离不开故土的老人们守候着古老村落。近代以来,包括秀竹村在内的梅江河畔客家乡亲,精壮后生为了家族生存、光大祖德,抛妻别子,自卖“猪仔”闯南洋,远隔千里,生死茫茫。客家妹子在梅江码头含泪作别、唱山歌寄情:“阿哥出门去过番,妹子赶到晒禾滩,双手牵住郎衣角,问哥几时转唐山?”
  在古树下,一位笑容可掬的阿嫂非常友好地为我们指路;在秀竹村,与一位拎着分巢的野蜜蜂蜂群的大叔擦身而过,赤裸着上身,一身肌肉泛着古铜色的光泽。在安静的村子上偶遇,不多的语言中看到他们的安宁与自信。
  守候家园的秀竹人,以对故土的执着与深情,将祖宗留下的稻田耕作得绿油油的。老围屋旁边有别墅或新盖的农家小院,如雨后春笋。年老乡亲故土难离,以“习惯”传承着客家农耕文化。我想,再过若干年,今天在外闯的后生哥将成为老人,又会接过接力棒,舍去荣华,守候自己的家园。最后,魂归故土。
  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莲塘散发着沁人的清香。秀竹村的功名石楣杆群,紧邻着莲塘。在石楣杆夹石上,分别记录着清光绪年间该村四位贡生的名字。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虽然没有达到蟾宫折玉桂境界,但一个小小山村连续有四位读书人进入“国子监”学习,亦是“文光射斗牛”的大喜事了。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有许多与秀竹村类似的传统古村落,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向前,“家园”永远是游子心头“痛”、是难于抹去的乡愁。桃花源里好耕田,愿秀竹村在传承中发展,保留那份纯真、质朴。
相关文章